那些被我們拋棄的價值


更新日期:2009/09/28 18:10 賴宥霖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特稿】品格教育到底要怎麼推動?推動國語文教育或許是個方法。孔子誕辰2559年的今天,搶救國文聯盟召開記者會,呼籲增加目前每週只有四小時的國文教學時數。事實上,自從實施週休二日,國文的教學從六小時減少至四小時,這中間我們放棄的不只是語文教學,更是放棄了語文背後所代表的價值。


 


大概所有的社會學家都會同意,語文的功用不僅僅是溝通的用具。語文以及其背後乘載的歷史,同時也代表著民族、國家的價值。換言之,一個國家語文教育的低落,代表的不僅是語文能力的降低、競爭力的降低,同時也代表著拋棄語文背後所代表的價值。


 


曾經我們有很多珍視的價值,包括誠信、孝順、清廉等,內蘊在我們語文當中,可是近年來,在所謂本土化的浪潮,積極推動去中國化,再加上後現代思潮,打破一切傳統價值的氛圍,許多價值被一一忽略,甚而否定。


 


王永慶諸子爭產時,有誰想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當社會上弒子殺親案件層出不窮,又有誰在乎「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而陳水扁當初在拿不該拿的錢之時,是否曾想到林勤綱檢察官詰問他的那句「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曾經這些都是我們很珍視的價值。當我們捨棄語文教育的時候,同時也捨棄了這些價值。


 


我們究竟希望下一代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教育部說要發展品格教育,但「品格」二字終究是空話,具體還是要落實在語文教育當中。如果我們不知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知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知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知道「天地有正氣」,我們還要用什麼樣的語言告訴我們的下一代「典型在夙昔」?


 


作家張曉風說,一堂國文課抵得上三堂品格課,是否真能如此直觀的代換,或許有待商榷,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閱讀古聖先賢的文章,尚友古人,多少還是能陶冶我們的品格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n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