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恆基53載 芬蘭醫教士足感心 | |
更新日期:2009/10/11 03:25 |
中國時報【潘建志/屏東報導】 一九五六年落山風吹起時,芬蘭的醫療宣教士在海角恆春落腳,當時他們稱當地為「土倫貝沙」(Tuulenpesa),意即「風之巢」。五十三年前,恆春基督教醫院由一間不起眼小診所發展至今,成為恆春半島守護者,就是因為有一群來自海外的天使,以自己的青春為代價,不斷付出的結果。 恆基醫院昨日舉行芬蘭信義會與路加傳道會合作卅周年慶,包括首任院長芬蘭籍黃斯德在內歷任院長、四位醫療奉獻獎得主、恆基歷來醫師、同工們聚在一起,談論這一路走來體驗、感動與未來展望,許多人不禁紅了雙眼。 由冰天雪地的芬蘭來到炎熱瘴癘的恆春,最初抵達恆春的醫療宣教士,只能以簡單台語,以醫療傳道方式四處幫人治病。最初每到一處總引起一片騷動,後來逐漸得到居民信任,過了十年才設立「恆春基督教診所」。這些醫療宣教士每日上午看完診,下午到山區義診。 當時恆春人稱恆基醫院為「美國仔病院」,居民對於說著滿口怪腔怪調台語的「阿兜仔醫生」,感覺很新奇。黃斯德回憶,當時以治肺病與小兒科為主,兒童常罹患蛔蟲、鉤蟲,至於肺炎、支氣管哮喘則很普遍。每天病人卅至五十人,移動診所也固定拜訪滿州、楓港、四重溪等地。 後來因台灣醫療水準改善,芬蘭宣教士認為應到非洲等更需要醫療地方,卅年前將醫院轉交給「路加傳道會」繼續經營,並且改為現名。不過,醫院房舍老舊、人力不足,除無法擋風遮雨,醫護人員身兼數職也分身乏術,直到一九九五年現代化大樓落成才大幅提升醫療品質。 恆基昨日舉辦卅周年慶,多位曾在恆春服務的芬蘭籍傳教士特別回來共聚,其中,最受矚目是在恆基服務卅年的馬立娜,十年前退休後回到芬蘭,仍日夜思念台灣這塊土地。許多人拉著她敘舊,呼喚她「馬阿姨」,她也以純正的台語溝通,令在場鄉親非常感動。 課輔班、主日學小朋友,關懷中心老人,昨日也以詩歌及舞蹈歡慶卅周年紀念,代表恆基關懷層面,已由醫療延伸到老人、學童、外配、原住民的觀護上。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9/10/11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