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21 20:22  

成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劉清泉執行國科會計畫,發展出成人登革出血熱包括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和肝功能異常等臨床症狀的預測指標,希望可以讓病患及早被診斷,儘快接受治療。

 

登革熱大多盛行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包括印度、東南亞和中南美洲等佔有全球40%人口比例的國家,由於台灣的登革熱疫情大多經由境外移入,近幾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再加上登革熱容易發生在台灣50歲左右的成年人,登革出血熱也容易出現在老年人,不同於東南亞兒童較會感染登革熱的型態,通常成年以上的人潛在疾病多,染上登革熱較會有持續的疾病惡化,甚至老年人要是感染登革病毒,還較容易發展為致死率高的登革出血熱,因此,成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劉清泉希望透過研究建立登革出血熱的預測指標,來及早預測登革出血熱的發生,並降低感染登革病毒成年和老年人,進一步出現登革出血熱的高死亡率。

 

劉清泉教授表示,登革熱的發病特徵,通常會在病人發燒5到6天後,在身上起白疹,同時,根據這項研究發現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的預測指標,包含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肝功能異常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等臨床症狀,都是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的預測指標,如果能夠早期診斷,並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予以適當的治療,就可以減低登革出血熱的死亡率。

 

此外,研究也發現嚴重的登革熱病例死亡個案,也都和初次或再次感染的老年人、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和糖尿病等潛在性疾病患者有關。

 

(2010/4/21 下午 08:22:58 康紀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nger 的頭像
    ginger

    冥想的空間

    gin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