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23 15:31 作者:林穆琳

如果你從來只關心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後果,那麼你就忽略了人類的永續生存,還有另一個迫切的危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密集的住宅開發、海岸工業區林立污染、填溼地造陸、砍雨林畜牧......人類的開發活動,正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衰退的主要原因。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才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正因為人類幹擾,使得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速度提高了100倍到 1000倍。無怪乎著名美國學者、有「生物多樣性之父」稱號的威爾森(E.O. Wilson)就曾不只一次提到,人類的所作所為,正在「啟動」地球第六次大滅絕的機制。

國際間為了在第六次大滅絕前急踩煞車,早在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上,各國便共同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繼而在 2002年時召集各國領袖,承諾以2010年為目標,讓生物多樣性滅絕速度「大幅度減緩」。今年正是「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Biodiversity Target)設定的達成年,究竟成效如何?

聯合國:任務失敗!

不幸的是,這個曾獲各國首腦承諾要完成的生物多樣性目標,但自2009年起,卻陸續有一百多個公約締約國傳回壞消息,表示其國內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未能獲得有效減緩。今年4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團隊也在《科學》期刊發表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率不僅沒有顯著減少,其所面臨的壓力反而繼續增加。聯合國祕書處因此在5月10日於肯亞奈羅比(Nairobi)召開的一項國際會議上發表一份重要的報告: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正式宣告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失敗!

聯合國所發表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主要蒐集了110個締約國所提交的訊息,再加上科學團隊的研究結果。報告中使用1970年以來統計數據,再針對31項生物多樣性指標來做比對。研究發現多數的生物多樣性狀態指標,例如物種數量趨勢、面臨滅絕的危險、棲息地範圍和群落組成等方面,顯示衰退趨勢,且衰退率並未減緩。另一方面,一些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標,如資源消耗、外來入侵物種、氮污染、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則呈現增加的趨勢。

報告中指出,雖然國際間在增加陸地和沿海水域保護區數目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有44%的陸地生態區域和82%的海洋生態區域沒有達到預期的保護目標。且儘管有些地區有效阻止了熱帶森林和紅樹林的喪失速度,但全球大多數的自然環境都在繼續退化或縮小中,特別是淡水濕地、珊瑚礁、海草海底和貝類岩礁。

若再從物種角度來看,兩棲類滅絕的危險最大,珊瑚的惡化速度最甚。另外在1970至2006年期間,不到40年的時間,脊椎動物平均數量已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其中熱帶和淡水地區物種數量下降得最嚴重。

即使跳脫野生物種的範疇,全球在農業系統中,作物和牲畜的基因多樣性同樣在持續減少中,據統計,2000年以來已有60多種牲畜品種滅絕。

嚴重警告:生物圈來到了「臨界點」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堪稱為生物多樣性公約最重要的出版品,這份報告也對世界各國提出了嚴重警告,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大量喪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使整個地球生態系面臨了數個危急的「臨界點」(註),繼而造成生態服務功能銳減,使得生態系統進入瀕危狀況,且再也難以復原。如此的結果不免令人遺憾,但又令人不解,2010年目標幾乎是受到全球各國首腦一致的承諾,究竟失敗的原因出於何處?

聯合國副祕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亞欽史坦納(Achim Steiner)指出,2010年目標之所以失敗,主要是由於大多數國家仍未充分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巨大價值,以及它們在確保森林、淡水、土壤、海洋甚至大氣等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運作方面的重要性。

「大自然遭受破壞的速度一如既往......顯然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和政府的行動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看樣子各國雖喊出漂亮的口號,行動上卻緩不濟急。細究起來,一方面缺乏足夠政策保障,再者執行不力,但根本原因是重視程度不夠。要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甚至回到更基本的層面,要如何使各國政府、乃至一般民眾正視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不再高調的宣傳策略

「生物多樣性喪失應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核心關切議題,一如全球看待氣候變遷問題。」《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如此明確指出。然而氣候變遷帶有海平面上升或暴雨乾旱等極端氣候的災難性意象,很難令人無動於衷。生物多樣性之所以無法在近年如同金融風暴、氣候變遷等成為發燒議題,而依然只是科學家口中的一個模糊概念,讓民眾乃至政府決策者「視若無睹、置若罔聞」,有學者提出,問題出在缺乏有效的宣導行動──至少是更加切實和具體的宣導。

在今年一月,一場由英國政府在倫敦舉辦的生物多樣性會議中,與會學者便提出,科學家所念茲在茲的「物種流失率」乃至基本的「生物多樣性」一詞,對一般民眾太過抽象,很難引發關注。甚至用「世界末日」這種說法來強調,也易讓一些無法將災難和自身生活經驗連結的人,產生更大的反彈或更加無動於衷。

在此考量之下,為挽救生物多樣性江河日下的頽勢,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生物多樣性一如工作、食物和衛生等議題,與眾人的生活做更緊密的連結。

把隱形的價值彰顯出來!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予以具體化,以實際的數據展現在大眾面前。或許就如同聯合國的研究資料顯示,每年僅因毀林和森林退化,就導致2兆到4.5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反之,只要每年投入450億美元於自然保護區中來改善生態系統,由此帶來的收益將可高達5兆美元。

另外也有英國經濟學者達斯格普塔(Dasgupta)正推行將自然資源的價值加入GDP中,作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指標。達斯格普塔曾經在1970 至2000年間,針對五個經貿發展亮眼的國家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進行GDP對比。若以傳統GDP為指標,五個國家年均GDP都大有增長,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的GDP則以每年0.1%比例下降。然而當達斯格普塔加入了自然資源與人類資源做為新的資產指標時,結果就完全不同了。這些原本GDP亮眼的國家資產都由正轉負,甚至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還不如!

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祕書朱格拉夫(Ahmed Djoghlaf)也指出,「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必須結合所有地區政府和企業,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充分核算,以做出決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言必曰利,將會是生物多樣性大逆轉的契機嗎?繼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宣告失敗之後,科學家及各公約締約國的首腦們,又該如何調整目前的腳步,努力挽回生物多樣性頹勢?在一片失敗聲中,是否還是有亮眼的成功故事?「後2010」的挑戰,10月底將在日本名古屋進行的第十次締約國會議中,有何重大的決議或突破?當全世界各國紛紛就其國內現況做一清查之際,我國的生物多樣性現況又是如何?「生物多樣性專欄」於5月及10月,將分別針對以上議題陸續進行深入探討,敬請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n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