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11 22:26 張驪嬅 

種子灑落盒子裡,一排又一排,速度快到好像瀑布一樣不間斷,這些種子長大開花結穗,就是我們吃的稻米,才大年初三,陳章楠已經開始育苗,子放進培養盒,得先放在戶外靜置,讓它繼續發芽,再把培養盒移到田裡進行綠化。

 

種稻第二代陳章楠:「你倒退就好了,倒退,你們兩個到下面等,去旁邊等,再旁邊一點,不要靠近,再旁邊。」

一車又一車的培養箱,要搬到田裡很費力,陳章楠設計軌道推車,工作變輕鬆了,壓力卻沒跟著減少,因為秧苗,得讓它在田裡長到10幾公分高再賣給農夫,陳章楠育的秧苗供給2、300名稻農,一盒秧苗才30元,卻還得承擔往後的收成風險。

陳章楠:「今天育苗到賣秧苗,就好像做媒人包生小孩一樣,為什麼叫包生小孩,不是說我今天育苗賣他就好,因為要保證到4個月後收成了以後,稻米要很整齊,而且又不能混有其它品種。」

陳章楠一次育有3種不同稻米,但秧苗長得一個樣根本無從分辨,如果育苗前沒區分清楚混在一塊,再發現已經是4個月後,稻子成熟時,完全無法補救,事情就嚴重了。

陳章楠:「糯米是白色的,我們一般的米是透明的,如果白的跟透明的混在一起的話,那不得了了,第一個,米商賣不出去!」

陳章楠喜歡親近土地,農校畢業進入台大當研究助理,母親很欣慰兒子不用再辛苦下田,他卻想辭掉工作回鄉種稻,父親頭一個反對,但他打定主意,當時民國67年,台灣農業正要轉型機械化,陳章楠想買曳引機、插秧機、割稻機,種稻用得到的機械他要一次買足,原來是想做代耕生意。

陳章楠:「我把整個計畫列出來,我回來就是要做整地,你買機器,一期有辦法做多少,二期有辦法做多少,算整個經營成本,算起來差不多,如果以保守的估計,差不多可以高出在台大當研究助理,一個月(薪資),可以多一倍,我把計畫給爸爸看,爸爸看了,認為這樣也行得通。」

餅畫得很大卻沒資金買機械,當年父親耕作的2甲地是租來的,根本沒辦法向農會貸款,陳章楠鼓起勇氣找地主幫忙。陳章楠:「那時候沒有爸爸陪我,就我自己一個人跑到松山,找我們那個地主,這個理念跟他講,我說要回來做,要買機器沒有錢,你要貸款一定要有扺押品,結果我們現在的老闆地主,他聽我講了以後,他把他1.33公頃的地,全部給我拿去貸款,全部給我拿去貸款。」

順利買齊所有機械,陳章楠成為東部第一位,全面機械化耕作的稻農,為了還貸款,他又租了15甲地種稻,而且一切照著他的計畫進行,幫其他農民整地、插秧、割稻,面積多達50甲,短短幾年內,他已經把買機械的錢還完,15年前他又改變做法,稻田完全不噴農藥,該給蟲吃的他不心痛,因為換來健康,而且他還有辦法把蟲害損失面積,控制在1成5左右。

陳章楠:「離不開老師教的,就6個字而已,第一個要適時,時間要對,適地,地方要對,適作,你要種對品種,這六個字而已,很簡單六個字,你如果去融會貫通,去運用它,你就不要需要用什麼農藥,用什麼肥料去大量,不需要,因為你就順著老天,適時、適地、適作。」

尤其插秧時間得精準掌握,早個10天插秧,稻穗恐怕就會被蟲吃光。陳章楠:「像那種早插秧的,他到後面會碰到5月初到6月初,這個月期間有梅雨季,梅雨季是稻子長得正旺盛的時候,如果長得正旺盛又碰到梅雨季,可能病蟲害都來了,你如果說晚插秧,你稻子長得正茂盛的時候,已經錯開梅雨季節了,就已經把時間錯過去了,就不會有問題。」

掌握天候節氣加上經驗,不用農藥就能有效防治病蟲害,讓收成至少有8成,勇於改變耕作方法,不但是宜蘭第一個大面積耕作不噴藥,也是東部採用機械耕作先鋒,為耕作權請命,也跑第一。

民國90年,因應加入WTO開放稻米進口,縣政府要求一年,僅有一期稻作的蘭陽平原全面休耕,幾乎同一時間,糧商自己做評比,蘭陽米的品質僅次於台東池上,全國排名第二,縣政府卻要求全面休耕,稻農無法接受。

陳章楠:「你可以把這個土地割捨掉不去種它,老天在上面看,老天給你這個土地要幹嘛,就是要你們在這邊所有生物可以生存,就你們人最厲害,不用種就可以生存說不通啦。」

陳章楠登高一呼,號召農民,到縣政府陳情抗議。陳章楠:「我用一個禮拜的時間,召集多少,你有看到我整地的曳引機,宜蘭召集300多台,300多台曳引機,你知道曳引機速度很慢,差不多十多公里而已,從蘇澳到縣政府,如果更鄉下也要30公里,差不多要開2個小時才會到,那時在國曆12月很冷,所以那些人真的是很感動。」

縣政府於是不再強制宜蘭全面休耕,稻農如願保住自己種稻子的機會,現在也才能繼續吃到,蘭陽平原種出來的米,這一仗,對陳章楠,對宜蘭農業演變,都有重大意義。

陳章楠:「你從旁邊繞過去,再過去再彎,後面才不會壓到,再過去一點,再過去一些沒關係,再過去一點再彎。」

陳章楠指揮兒子開插秧機,經驗老道,這是今年新添購的機具,頭一回下田,母親點香拜拜祈求開工大吉。兒子陳君浩開插秧機,妻子站在後面輔佐他注意秧苗狀況,尤其到了轉角,更需要人幫忙。陳君浩太太鄭安琪:「來,來,來,還沒,再來!」

2個都是七年級生,願意下田種稻不多見,忙裡偷閒,小倆口在田裡談情說愛,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在拍偶像劇,而最令人意外的是,陳君浩從小就立志種稻,不曾改變。

種稻第三代陳君浩:「爸爸從小比較閒的時候,都會帶我們到處去玩,譬如說那裡有五星級的飯店開了,就全家一起帶過去,或者比較特別的汽車旅館開了,他會帶我們去住,還是有那些景點會帶我們到處去旅遊,或是去出國也有,他讓我看到他的生活,是這麼優閒的狀態,雖然是忙的時候一定要努力一點,忙的時候努力工作,空閒的時間,就努力的玩,所以這種方式我是蠻嚮往的。」

加上在台北唸書,三餐在外,吃遍各種米飯都不如自家米好吃,陳君浩想回家種稻的想法更堅定,他希望有更多人吃到他們家種的米。

陳君浩:「當季新鮮收割起來的稻米,應該不是這種口感,都反而吃到像那種已經放了1、2年以上的米,那其實吃起來你就會覺得蠻心酸的,農民種了那麼辛苦,可是…。」

知道農民種稻辛苦,自己也正走向這條路,陳君浩卻甘之如飴。記者:「你不覺得很累,很辛苦嗎?大太陽(老婆在旁邊一直點頭)。」陳君浩:「很累,這麼講好了,你說不累是假的,不熱也是假的,可是當你做的那麼辛苦,等到收成的時候,你都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說到累,太太拚命點頭,不過陳君浩當初沒有費太多唇舌,就把交往8年的女友娶回家種田。陳君浩:「最大的誘因,可能告訴她說,1年可以休息9個月,哇!這麼爽!那裡找啊!這也是一個溝通,讓她了解我們工作的性質,用9個月來騙她回來。」

宜蘭只有一期作,農忙時間頂多就3、4個月,1年可以休9個月的時間,的確很誘人,但也不全都為了自己,妻子陪先生返鄉,接下家裏工作,有另一種想法。陳君浩太太鄭安琪:「宜蘭年輕人來做農的不多,因為它收入沒有像西部那麼好,是二期作,因為宜蘭是一期,所以回來接的人就不多,其實我如果不陪他回來,他爸爸做這麼多,可能再做個幾年,沒有人接也是沒有,就都沒有了。」

體貼父母讓人覺得很窩心,但父親知道兒子想回來種田,卻不是很開心。陳君浩:「我覺得他是有嚇到了,因為他覺得從小這樣做,他可能覺得,第一,不想再讓我們做那麼辛苦的工作。」

陳章楠:「我兒子當初說要回來,站在我當時的想法,我也是不是很贊成的。」

陳章楠彷彿頓時看到年輕時的自己,當時父親也不贊同他回來種田,陳章楠寫了企劃書說服爸爸,轉型機械化,開拓代耕市場,兒子陳君浩處於不同年代,卻和老爸做一樣的事,寫企劃書要父親再轉型一次,他不僅要種稻,還要賣米。

陳章楠:「我想一想,這個時代,年輕人來做行銷,真的是一種契機,因為傳統農民只會生產,其實在行銷方面真的是很薄弱,年輕人現在有個優勢,他們對網路,現在網路很發達,當初他跟我說,怎麼把我們比較精緻的米推銷出去,他說完之後,我認為這樣也可以啊!」

但網路銷量,卻不如預期,陳君浩又多想了一招。陳君浩:「很單純看到有人在路邊賣水果啊!在路邊賣吃的,沒有人在路邊賣米,我來賣看看好了,搞不好能創造另外一片天也不一定。」

真的創下路邊攤一項紀錄,曾經連續賣4天沒賣出一包米,大部分時間,陳君浩就坐在這道矮牆上,苦苦等候伯樂出現,儘管一直等無人,他沒有氣餒。陳君浩:「我吃過外面蠻多米的,我對我們家的米是很有信心,是非常有信心的,我是覺得不可能會輸。」

農夫給人的印象是日落而息,不過已經8、9點了,陳君浩在田裡忙了一整天還不能休息,趕著碾米寄給客人,由於買糙米的人非常少,數量不足沒有做真空包裝,無法久放,通常是客戶訂購才碾米,儘管很費工,陳君浩沒有怨尤。

陳君浩:「今天就算他跟我訂一包,我一樣會幫他做處理,我覺得他可以吃到我們家的產品,我當初出發點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吃到我們種出來的米。」

陳君浩說他們家種的米Q又有黏性,客人則跟他反應,還有另外一種滋味,她跟我說,吃我們家的米有幸福的感覺,聽到這句話會覺得「足感心」。陳君浩太太鄭安琪:「捉,放這裡,好棒,捉,這裡,這裡。」

陳君浩的小兒子才1歲多,見到米拚命抓,看來很開心,陳家三代務農,他是第四代,不知道對土地的情感是不是也會遺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力求改革的心都遺傳到了,還彼此影響,陳章楠被兒子說動,種了一輩子的米,不交給糧商而是直接上網賣,雖然賣得不理想,陳章楠看好它的未來性。

2年前,他號召7個縣市43個農友,成立稻農公司決定自產自銷,自己種的稻米自己賣,不需要再經由糧商轉一手,但公司倉卒成立,也只不過是一間辦公室而已,沒有共同倉儲可以放米,更不知道該如何包裝,畢竟會員分散在7個縣市,眼看公司就要解散,恰巧被網購平台相中,一起合作,發起企業認養。

陳章楠:「目前認養的企業超過200家,今年99年一期我們又推出家庭認養,目前推出180個單位,全部認養完畢。」

公司從面臨瓦解,到企業搶著認養稻田,心情猶如洗三溫暖一樣,這份溫暖得更小心呵護,稻農會安排企業員工,一起插秧收割,體驗土地的生命力,至於中間的成長階段,就由稻農負責照顧,陳章楠還貼心的請兒子拍照,像是今天噴苦茶粕防治福壽螺,或是灑黃豆粉施肥,他都會拍照紀錄,寄給企業員工,大家一起來期待收成的那天。

陳章楠:「這一路走來,我過生活只有兩個字,只有兩個字,用心,用心這兩個字,你可以走到那邊都可以用,你只要什麼事情用心,對方一定知道,不需要你講,你只要用心,不需要講,你講一百遍都沒有用,你用心下去,對方一定感受得到。」

陳家的故事,如同台灣稻米發展史的縮影,父子兩人隨著時代轉換,求新求變,讓農業的步伐走得更好更穩,也從中看到台灣人的認真和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nger 的頭像
    ginger

    冥想的空間

    gin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