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點-Fed正在製造新泡沫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9/09/25 03:26

















 
   


工商時報【劉聖芬整理】

華盛頓郵報財經專欄作家波爾斯坦(Steven Pearlstein)在該報撰文指出,過去兩年美國經濟政策的主要挑戰,一直是在不要製造泡沫和重回過度消費老路下,穩定金融體系與經濟。然而事實證明知易行難。


他表示,這場金融危機已過去,美國經濟正邁向成長,但這很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像是「舊車換現金」、首次購屋抵稅優惠、與重建庫存等在去年危機高峰時採取的一次性振興措施,效果將逐漸減低。但美國企業仍在繼續裁員、銀行貸放也在持續萎縮、而焦慮的消費者也決定多存少花,如此看來,美國經濟於2010年持續復甦的可能性不高。


歐巴馬政府創造可讓經濟持續成長之環境的目標一直未曾動搖。在匹茲堡舉行的20國集團(G20)高峰會,歐巴馬將推動全球領袖在未來幾年採取措施,改變過往美國人消費過度、亞洲人消費過少與歐洲人花太多時間在午餐上的行為模式。為防範未來泡沫又起,與會領袖還可能制訂新的國際規範,要求銀行須強化資本以及銀行業減薪。


然而華爾街的一些狀況並不令人感到鼓舞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為防止金融體系崩潰,採取的大膽與必要措施,創造出大量流動性,現已釀成另一個金融泡沫。


先從聯準會承諾要對抵押貸款市場挹注的1.45兆美元開始講起。這些錢大部份被用於向投資人收購房地美與房利美所發行的債券,然後這些投資人把收益拿去購買「較安全」的美國公債。在此同時,聯準會動用另外的3,000億美元直接購買美國公債。這些錢都是由聯準會印製鈔票而來,導致市場流動性浮濫。


聯準會同時將對銀行的放款利率以及銀行間拆放利率降到接近於零,但銀行對其他人的放款利率卻沒有改變。結果,美國銀行的資本成本與放貸間的「利差」逼近紀錄高點。


那麼,是誰在借錢?一般而言,不是家庭與企業。他們並不想在經濟衰退期間借錢。反而是對沖基金與其他投資人借錢買股票、公司債與商品,把價格炒高到已偏離商業與經濟基本面。


超額流動性甚至被用在「利差交易(carry trade)」上,即全球的投資人利用美國低利率借錢,然後在澳洲等利率較高的地方購買公債。由於「利差交易」涉及將美元換成外幣,成為近期美元貶值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對華爾街的大型銀行有利,它們的交易櫃檯不只大賺執行交易與提供融資的錢,還用自己的帳戶頻繁交易。與獲利泡沫化如影隨形的,就是紅利泡沫化。


回頭看聯準會,它的態度是歡迎任何可強化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做法,特別是銀行每季繼續勾銷數十億美元的不良放款。


聯準會目前並不急著將其現行的政策收緊,他們不希望再犯下他們的前輩在經濟大蕭條期間,以及日本銀(央)行在1990年代「失落的10年」所犯的錯誤,聯準會官員決定不要太早升息或降低流動性而扼殺經濟復甦。


不過,值得聯準會警惕的是,聯準會前主席葛林史班曾說,央行官員以為他們一旦決定適宜的時機,就能迅速將超額流動性吸除,其實是一個錯誤。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與前聯準會副主席布蘭德(Alan Blinder)說聯準會開始調高利率的時機還沒到,可能是對的。他說,美國經濟仍太虛弱,通貨緊縮威脅仍大。


但對聯準會而言,對華爾街發出警告,並不會言之過早。這個警告就是,聯準會目前的政策不能,也不會,無限期地繼續,特別是這些錢如果被用來助漲泡沫,而非用在支撐實質、持續性經濟成長上。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9/09/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nger 的頭像
    ginger

    冥想的空間

    gin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